社會企業

如何解決社會問題?社會企業的好與壞

    社會公益和企業利益在傳統觀念裡通常是兩條無交集的平行線,傳統企業為了追求更大利潤,可能造成社會環境或是公共利益的犧牲;而公益團體則因為財務無法永續,使社會關懷難以延續,因此為了將兩條平行線結合,新的概念「社會企業」就出現了!

    社會企業與傳統企業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於所追求的目標,傳統企業的經營目標是單純推出商品或服務,讓股東或合夥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也因此忽略了其他人事物的權益及問題;而社會企業的經營動機是以關懷社會為主,利用商業頭腦來解決現有的社會問題,較好的例子像是:很多城市的角落都住著街友,政府和公益團體都想幫助他們卻又束手無策,因此英國就有社會企業(The Big Issue England)想出好方法,發行高品質的雜誌來讓街友販售,而臺灣大誌文創就於二○○九年底取得授權發行,並於二年四月正式創刊,運作模式是由雜誌社進行行銷,99%由遊民來販售。其作法是先甄選出遊民銷售者,再讓遊民接受職前訓練,學習販售的相關內容和技巧,並提供給遊民十本的免費雜誌,讓他們先有基本費用。遊民所販售的雜誌每本售價是一百元,遊民如果將十本雜誌全都賣完,就有一千元的收入可以進行補貨。補貨的雜誌一本為五十元,所以遊民每販售一本雜誌就可獲利五十元,之後便以此模式反覆的銷貨和補貨。而有些人也會疑問說如何處理稅收問題,因為遊民無法開發票,但根據財政部一七年七月十六日公布的統一發票使用辦法,第二章 免用及免開範圍 的第四條第十七款規定,依法登記之報社、雜誌社、通訊社、電視臺及廣播電臺銷售其本事業之報紙、出版品、通訊稿等等,是可以免開發票的。因此這不只能讓街友的生活獲得改善,還能讓顧客拿到想要的產品或服務,更能讓社會企業得到金源而去幫助解決更多社會問題,形成表面上三方都受惠的情況。

    而這也是為什麼公益團體做不到這樣的事,因為商業模式的不同,公益團體推出的是理念,認同的人才會捐款,因此常常有財務方面的危機;但是社會企業推出的商品或服務是會持續被需要的,在這樣的模式下,社會企業能夠自給自足也才能更有效的減緩社會問題。

 

    但是要創立一間社會企業真的這麼容易嗎?就以台灣來說,社會企業面臨了幾個問題:

  • 概念推廣不足,缺乏市場支持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林淑馨就提到社會大眾若對公司的認識不足,很可能會誤以為組織利用弱勢團體斂財,而對其產生質疑。所以如何將營運理念與運作方式傳達給社會大眾,促使對公司有更深的認識,是社會企業面臨的重要挑戰。

  • 金融服務匱乏

立委余宛如指出,社會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融資,因為社會企業很難被驗證它的社會價值。

  • 法律限制

諸多的法規限制,政府各部門卻不願意解決。

    這些問題都使社會企業的發展受到限制,面對多樣定義的社會企業,政府應化被動為主動,以公部門之力,帶動公民社會支持社會創新,建構適合社會企業發展的有利環境。

    台灣目前已有許多的社會企業創業家,而這些企業家都是由一個很簡單的想法所開始,我想要幫助誰?然後再找出適合這個理想的商業模式,藉此讓理想得以實現,並獲得永續經營的能力。

  

作者:Harry